第一章 东方巴黎的鎏金岁月(1920-1949)
上海市档案馆资料显示,1936年上海注册舞厅达137家。现年102岁的百乐门舞女陈女士回忆:"菲律宾乐队演奏《夜来香》,白俄舞女穿着鸵鸟毛演出服,我们用银质烟盒交换情报。"最具魔幻色彩的是这里的阶层碰撞——银行家在舞池谈生意,革命者在包厢接头,富家小姐伪装成舞女体验生活。
爱上海同城419 第二章 霓虹重启的狂飙年代(1980-2000)
原上海市文化局数据显示,1995年全市歌舞厅突破1500家。老DJ王强展示当年的点歌单:"台湾商人用摩托罗拉点《爱拼才会赢》,香港客人自带蓝带马爹利。"最具时代特色的是消费奇观——人均月薪300元的年代,钱柜KTV的果盘售价288元,这种近乎荒诞的奢侈消费成为市场经济初期的欲望标本。
新上海龙凤419会所 第三章 隐秘的奢华革命(2010- )
上海品茶论坛 商业调查显示,上海现有高端私人会所超4000家。某会所主理人透露:"现在讲究'低调的炫耀',外立面保留石库门原貌,内部却配备恒温雪茄房。"最具当代性的是社交游戏——互联网新贵以文艺青年形象出现,这种精心设计的身份模糊构成了新阶层的社交货币。
终章 永不落幕的城市剧场
从百乐门的萨克斯到钱柜的麦克风,再到外滩源的单一麦芽威士忌,上海娱乐场所始终记录着这座城市最真实的心跳。